胶州地名民间传说中的思想探究
点击上方“江西地名研究”
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民间流传着关于胶州地名由来的传说, 传说中的大洪水和潮水背景与当地气候和水文环境有一定联系, 胶州水系发达, 降雨多且集中, 易发洪水和潮水等自然灾害。除了自然地理环境, 胶州地名民间传说中还蕴含着斗争意识、探索意识、民本思想等思想意涵。
关键词:胶州地名、民间传说、故事背景、思想意涵
胶州地域, 远在4000多年以前先民就已创造了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龙山文化, 现位于青岛市, 关于胶州地名的命名, 流传着民间传说, 传说中以大洪水和潮水作为故事背景,与胶州的气候和水文环境有一定联系, 其中还蕴含着斗争意识、探索意识、民本思想等, 具有丰富的思想意涵。
胶州拥有5000多年历史, 仍保留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夏商属莱夷之域, 到西周始有“莒”“计”“介”等建置的记载。注据《增修胶志》载“周武王十三年 (前11世纪) 封少吴后裔兹奥期为莒子, 都于计”“计”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注秦在介地置黔陬县, 西汉又有计亓、郏、祓等县和侯国, 到东汉皆并入黔陬县。东汉置葛卢县, 北朝魏置梁乡县, 《增修胶志》认为在胶州地域内, 但旧志失载, 其治所皆不可考。胶州建置大体是:秦到隋为黔陬县, 唐置板桥镇, 北宋至元为胶西县, 明、清为胶州, 1913年 (民国2年) 至1987年为胶县, 1987年改为胶州市。
胶州境域历史有过不完整的时期。黔陬县撤销后, 隋时分属于胶西、诸城、即墨三县。唐到北宋元祐年间分属于高密、诸城、即墨三县。其间, 唐在高密东设板桥镇和后来金在胶西县设陈村镇、梁乡镇、张仓镇, 均属县级, 但都隶属于县。
在胶州境域还多次为县以上建置机构的驻所。晋代设的高密王国和北朝齐设的平昌郡, 其驻所在胶州境内;元代设的胶州、民国时设的莱胶道和建国前后的滨北专署和胶州专署都驻过胶城。
关于胶州地名的由来, 有很多记载。《中国地名辞源》记载“胶州市:在山东省东部、大沽河下游, 东临胶州湾。汉置黔陬县, 隋改置胶西县, 明入胶州, 1913年改胶县, 1987年改设胶州市。市沿古胶州之名。胶州因胶河而得名。”注《胶州市志》记载“胶州, 夏、商为莱夷之域, 西周始有建置, 其沿革几经变化, 绵延数千年。东南临胶州湾, 以胶水而得名。胶济铁路横贯, 千线公路交织, 交通极为方便。山清水秀, 气候宜人。平原地多而肥沃, 物产丰富。工商辐辏, 文人志士辈出, 经济日益兴盛。‘金胶州’之美名久扬四海。”《山东千年古县志》记载“‘胶州’之名历史悠久。北朝北魏永安二年 (529) 设胶州, 这是胶州为地名之始。胶州之名因胶水而得, 胶水之色如胶, 故名胶水 (胶河) 。”
民间流传的关于胶州地名由来的传说, 故事讲述了两只蛟龙在洪水之际, 扎进水中用身子驮住了正在下沉的陆地, 风停雨住, 海潮和洪水退后, 逃难的人们在蛟龙驮起的陆地上, 安下身来, 重建家园。没过几年, 又建起了一座新城, 人们给这座城起名叫“蛟州”, 后来, 叫着叫着, 就变成了“胶州”。
(一) 胶州地名民间传说的大洪水背景
明代的洪水、干旱、地震、蝗虫和其他自然灾害一直没有中断。在这些自然灾害中, 干旱和洪水是最频繁和最具破坏性的, 这些可以在《明史》《明慧字典》和《史明录》中找到。
根据史料记载, 布鲁克斯和竺可桢分别统计了欧洲和我国各世纪的旱涝年数, 计算出降水量指数 (涝年数除以旱涝总年数) ,并分别计算出各世纪降水量指数相对于平均数的差距 (即距平) , 列成降水量指数距平率表, 从表中可见, 自2世纪开始, 我国的早涝发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4—7世纪我国降水连续偏少, 在8—14世纪我国降水稍多, 在13世纪到14世纪时候降水量明显增多。注胶州县志记载, 胶州气候湿润, 在四月降水尤为多,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洪涝灾害。
根据《胶州市志》记载, 1087年 (北宋元祐二年) 设置胶四县, 驻板桥镇, 属京东东路密州。金代属于山东东路密州, 境内设有张仓镇 (在今胶南县张仓) 、陈村镇 (在今胶州大店) 和梁乡镇 (在今胶州良乡, 一说在今胶南县古镇营) 。1227年设置胶州, 驻胶西县, 明代, 1369年撤销胶西县, 胶西县撤销后, 改名为胶州, 其境由胶州直接管理, 仍辖高密、即墨二县。1369年撤销胶西县改名为胶州时, 正处于降水量丰富时期, 在13-14世纪时候降水量明显增多, 民间传说中胶州地名的确立的大洪水背景可能与明朝时期的多发的大洪水等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二) 胶州地名民间传说的潮水背景
胶州地名民间传说中除了大洪水, 也以潮水发生作为背景, “有两只蛟龙腾空而起, 阻拦着潮水和洪水”, 民间传说中的潮水可能与胶州水系发达时而发生自然灾害有关。
胶州有发达的水系。除沿海河流外, 胶州还有27条大小河流, 分布在大沽河、胶莱南河和洋河三大水系中。大多数河流起源于邻近的县。在雨季, 河流快速, 干流断面小, 峰值水位高, 容易发生灾害。沿海河流起源于沿海丘陵地区, 独立入海。海滨河道在沿海丘陵区产生, 河流湍急, 并且不像其他河流一样, 它在进入海滩后没有固定的河床。大沽河、焦莱南河、焦河、摩梭河和洋河是五条河流, 主要流经除城市以外的17个乡镇, 对胶州市影响很大。
而胶州县志等文献资料记载的胶州命名来源的胶河为胶莱南河的最大支流。宋《太平寰宇记》云:“水色如胶, 故名胶河”。胶河在胶南县的六旺乡鲁山一带起源, 北面经过胶州市里岔乡、张家屯乡、铺集镇进入高密县境, 曲折北上, 在胶州市、高密县、平度县交界处的刁家丘进入胶莱南河。河道全长100公里, 境内河段长24.2公里。总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 为常年性河流,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130万立方米。
胶河的突出特点是上宽下窄。上游河床一般宽200米, 山丘区比降大, 下游平原河道狭小, 一般为60米, 易造成下游河堤决口。注因而, 民间传说中胶州地名的确立的大洪水潮水背景可能与胶州水系发达时而发生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三、胶州地名民间传说的思想意涵
(一) 斗争意识
洪水神话在很多国家集中时间段出现, 这种现象受到学术界关注。世界洪水神话看似复杂变化, 但大多具有相似的主题:积极奋斗、努力追求、惩恶扬善……洪水神话表现了人生存与发展的艰难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斗争。因此, 武文认为“洪水神话是自然神话和社会神话的综合”, 洪水神话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的。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注胶州地名民间传说中, 百姓以及蛟龙跟洪水的斗争体现百姓的鲜明的斗争意识。
(二) 探索意识胶州地名民间传说表明了百姓对于地名来源的探究和思考, 体现了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意识, 人类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永恒的对于宇宙自然的探索。在原始时代, 人类的困惑和想象促进了许多关于宇宙创造的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孜孜以求, 不断探索自然和社会。这则胶州地名民间传说中对于地名命名的探索, 继承了先民孜孜以求的探索意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 民本精神
洪水神话是具有世界性的神话母题, 它带有古代先民对洪水的恐惧和对战胜洪水的强烈愿望。纵观世界洪水神话的特点, 洪水的毁灭性和人类的再生则是洪水神话的主题。注相对于西方洪水神话崇拜神的权威, 华夏族的洪水神话则更注重神性的完整和民本精神, 如汉族的上古洪水神话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为例, 二者皆是为了百姓而进行抗争。在胶州地名民间传说中, 知府在得出大水淹城的结论后便让衙役赶快通知百姓, 为百姓的逃亡留下了时间, “知府沉思半天:‘看来, 咱洪州要遭大难, 这座城很快就会被大水淹掉。你们快去告诉老百姓, 马上往城北逃命。’衙役们答应一声, 一人抄起一面锣, 各自忙活开了。纷纷朝北边跑去”, 体现了民本精神。
关于胶州地名由来的民间传说由来已久, 在胶州一带广为流传。民间传说中的大洪水和潮水背景与当地气候和水文环境有一定联系, 历史上的胶州水系发达, 降雨多且集中, 易发洪水和潮水等自然灾害。民间传说内容除了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系, 其中还蕴含着斗争意识、探索意识、民本思想等思想意涵。民间传说为探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提动的材料来源。
来源 :《中国地名》2019年02期
作者 :韩彩琼
选稿:甄艺涵
编辑:徐省之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刘家瑶
往期精彩文章推送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你“在看”我吗?